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,中国光伏企业应当坚持创新驱动,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因项目业主自身原因逾期未开工的,将限期整改,整改期不得超过1个月,期满仍未开工建设的,将收回光伏资源项目开发权,原备案机关取消备案2022年国内主流企业P型双面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.2%;N型硅片+超薄隧穿层电池初具量产规模,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.5%;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量产速度加快,转换效率创造26.81%的新纪录,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研发及中试取得新突破。
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光伏产业加快融合创新,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名单适时扩围,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农业、能源等领域系统化解决方案加速涌现,光伏产业智能制造、智能运维、智能调度、光储融合等水平有效提升。智能光伏示范引领初见成效。技术创新水平加快提升。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,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,全国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.7万吨、357吉瓦(GW)、318吉瓦、288.7吉瓦,同比增长均超过55%。记者近日从工信部获悉:2022年,我国光伏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制造和现代化水平,全年整体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,行业总产值突破1.4万亿元。
2022年,国内光伏大基地建设及分布式光伏应用稳步提升,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超过87吉瓦;全年光伏产品出口超过512亿美元,光伏组件出口超过153吉瓦,有效支撑国内外光伏市场增长和全球新能源需求。市场应用持续拓展扩大3月组件厂商订单排满,进入4月组件排产量装机仍会小幅提升,年内装机开启加速模式。
硅料、硅片价格持续背离组件端招标同步加速根据4月6日上海有色网对多晶硅的最新报价,多晶硅复投料均价206.5元/kg;多晶硅致密料均价202.5元/kg;菜花料均价198元/kg,硅料处于持续下跌中。高纯石英砂的紧缺情况持续加剧,所以价格也涨的比较疯狂,之前已经说最高价涨到18万/吨了,但是现在还在继续升高,4月底就有可能涨到24万/吨都止不住。当然这必然是结构性的,比如二三线硅片企业伴随着高纯砂涨价,坩埚涨价,其非硅成本会大幅上升,很难和头部竞争。(数据来源:InfoLink Consulting)组件端3月国内招标约为31.6GW,环比增长2.5GW,前三个月累计招标63.2GW,累计同比增长约30GW,3月份的光伏行业其实已经进入了装机加速期,组件排产环比增长10%,据了解,自3月开始头部企业基本产能已经开满了,而隆基、晶澳、天合、晶科四家头部组件企业,排产还会有个小幅提升。
今天硅业分会公布了最新硅片价格,其中182mm/150m均价6.4元/片,210mm/150m均价8.2元/片,与上周报价持平。类比去年的硅料,当今年的石英砂疯狂涨价且看不到头的时候,对于硅片和坩埚企业,自然有极大的驱动力会在紧缺时期提价,所以虽然全部吃掉利润不至于,但是在中内层砂持续涨价的形势下,受益最多的仍然是硅片和坩埚环节。
那么在硅料降价,利润逐步释放的过程中,利润会如何流,是否会被硅片和坩埚的环节全部吃掉?见智研究认为,与去年大家预判的硅料降价后会流向组件和电池片环节不同的是,今年随着石英砂紧缺度的持续提升,大家重新对硅片环节给予了重视,所以硅片、坩埚、高纯石英砂成为了今年光伏行业中最核心的细分。但是,除了硅料、硅片,主产业链中的电池片和组件环节,伴随硅料降价也会受益,但受益可能没此前预期那么大。硅料释放出来的利润会不会被硅片和坩埚全吃掉?2022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87.41GW,预计今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乐观估计在130GW,增速近50%,在众多赛道中,光伏仍属于增速比较高的赛道。(数据来源:硅业分会)再看看硅片这边的情况,与硅料价格持续滑铁卢不同的是,硅片的价格近期变化都不大,很抗跌,硅料和硅片价格出现了明显的背离。
对于组件企业而言,虽然目前价格1.7元/W左右,无论对于国内外都能全面促进装机,成本也会随着硅料降价而降低,但是因为高纯石英砂价格能涨到什么程度很难说,所以重要的利润还是会坩埚和头部硅片企业吸走。对于产业链而言,高纯石英砂紧缺程度持续加剧,价格持续上涨,且顶部难测,硅料降价后,头部硅片以及坩埚企业,仍是今年光伏产业链最大受益方。硅业分会解释的原因是,硅片供应偏紧,需求方面,N型电池因产线调试出现问题,增速有所放缓。所以根据最新的报价进展看,现在硅料已经正式进入下降通道。
在一季度的传统淡季却不淡,不仅不淡,还创了历史新高,可以说开了个好头,而现在已经进入四月份,随着硅料价格持续走低,下游组件出货和终端装机也明显开始加速了。所以,见智研究认为,基本上到目前为止,行业的趋势是符合预判的,而此次硅料价格跌破200元/kg,也表示其下降趋势不可阻挡,即使部分企业希望挺价,也比较困难,因为库存也比较多,除了头部几家硅料厂外,后进入玩家也比较多,再加上下半年大规模放量的预期在,硅料厂想挺价下游也未必接受。
此轮硅料下跌行情始于2月初,之后一直延续下跌态势,今天多晶硅致密料价格首次正式跌破200元/吨大关。今年1-2月的装机数据就大超预期,同比增长87.6%
尤其210R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柜,完美契合了集装箱。随着尺寸和技术的发展,组件功率快速达到600W+。而且矩形硅片并不会加大损耗,因为在拉晶的时候,就可以对晶棒进行调整,拉成椭圆形,损耗并无特别增加。但大尺寸要定位在哪个点才能兼顾当前现状与升级空间?天合光能推出210R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,也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,提供了一种思路。从系统成本增效的状况来看,天合光能670W大尺寸组件可带来度电成本降低4.1%左右,BOS成本降低6%左右,使电站成本整体下降1%~2%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计量师、中国计量学会光伏专委会秘书长、光伏行业协会标委会电池组组长 熊利民尺寸变大与功率提升并轨进行,为上下游减负降本 2022年,我国光伏产业生产制造、技术创新、推广应用保持快速发展,行业总产值高达1.4万亿。
210R激发产业链价值,推动行业生态圈建设在产业链适配与升级空间相关问题上,周惟仲表示,天合光能推出210R产品,为了寻找更优解、推动大硅片尺寸生态发挥了重大作用。弘元绿色能源杜青也表示,210R将带动一个生态圈的建立,当有大规模生产实践的过程中,它的量产效率也会随之逐步提升,形成良性循环。
在这一发展过程中,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协同是必不可少的,虽然上下游企业在协同发展上的关注度不一致,但共性的问题基本都是一致的,都要注重产品的性价比、竞争力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。2008年的156mm时代到2018年158、166mm,光伏组件功率也因此进入400W阶段;再到2019年,中环基于在半导体行业60年的积淀,推出了210尺寸产品,天合光能推出210尺寸600W+产品引领行业进入6.0时代。
天合光能推出的210R和210系列的产品,更适用于地面电站。3月29日下午,2023光伏产业链生态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。
对整个生态来说,我认为有必要进行统一。由于各企业技术发展节奏不同,效率提升方案也不尽相同,导致光伏产品尺寸复杂多样,给产业上下游带来负担。设备厂捷佳伟创:大尺寸提效生产功不可没,210R为大尺寸化提供思路捷佳伟创新能源销售总监周惟仲介绍,以电池端的生产线为例,15年前1GW的电池线大概要40条,但现在1GW只要2条线,甚至更少。纵观光伏产业历史,硅片尺寸升级始终是贯穿行业发展的主线,大尺寸硅片技术创新,为光伏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 张晓朝光伏产业链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预计到206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将在60-70亿千瓦左右,其中光伏在45亿千瓦以上。从现在的数据来看,210R矩形硅片组件在BOS上可以节省2-3分钱;功率上可以增加10-30W的范围;在提高生产效率、系统价值,以及激发上下游全产业链价值都有卓越贡献,最终体现在度电成本的降低,和对终端应用的降本增效。
天合光能210R产品的推出有利于生产环节的标准化,降低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成本,提高生产的产能和效率。弘元绿色能源杜青表示,在拉晶环节,不同尺寸的硅片对应不同晶棒尺寸,对应的单炉也不一样,这就会带来管理成本增加。
光伏产业链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,各企业应统一思想认识,在创新技术过程中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和支持,摒弃低水平无效率的竞争态势。王凯认为大尺寸带来的最直接的收益是通量价值,从这个基本逻辑来说,无论是正方形硅片还是矩形硅片都要往210尺寸方向发展。
弘元绿色能源销售总监杜青也表示,量产效率的提升,是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的集中呈现形式。第二是建设成本上的明显的下降,大尺寸组件的出现降低了电站在支架、装机成本、土地、直流线缆等方面的建设成本,大大降低了度电成本,提高电站收益。在矩形走向市场的过程中,王凯称几乎每家比较大的组件厂都有自己的标准尺寸,但不管是对于我们上游硅片的生产企业,还是下游,包括设计院,都增加了难度。已经具备大硅片的生产能力,不管是做正方形的硅片,还是做矩形的硅片,都可以无缝对接。
天合光能韩厚金总结道,天合光能最早推出矩形硅片,之后各大厂商都在跟进,矩形成为一种趋势。截止目前,210硅片产品出货量超130GW。
为促进光伏产业链新型生态系统的建立。这种良性循环,会吸引更多其他的企业加入到210R的生产体系当中,最后大家都能够在210R的生产体系里,共同助力它的成长和生态圈的建立。
来自协会、设计院,以及硅片、电池、组件、设备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同仁,就光伏产业链的尺寸适配与升级、矩形电池组件的系统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对话交流,共同呼吁产业链协同,促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。天合光能:大尺寸600W+产品度电成本降达4.1%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采购总监韩厚金也表示,大尺寸的推动使整体硅耗从单瓦2.8g降到2.4g左右。